"伛偻"两字的本义伛 (yǔ)
本义:曲背,驼背。指脊背弯曲,形成驼背的样子。演变:后来引申为弯腰鞠躬,表示恭敬;也可以指俯身、弯腰的动作。起源:形声字,从人,禺声。禺是象形字,表示人曲背的样子。偻 (lǚ)
本义:屈,弯曲。指身体弯曲,尤其是脊背弯曲。演变:后来也用来表示驼背,以及恭敬的样子。文字起源形声字,从人,娄声。娄是象形字,表示人弯腰的样子。"伛偻"这两个字都从"人",说明都与人的身体姿势有关。它们的声旁"禺"和"娄"都是象形字,表示人曲背或弯腰的样子。两个字的意思相近,都有脊背弯曲、驼背的含义。
"伛偻"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组后,在古文中常用来形容老年人因年老体衰而腰背弯曲的样子,或者表示恭敬、俯身的动作。它反映了古人对长者、尊者的尊敬,也描绘了老年人因年老体衰而行动不便的形象。伛偻与佝偻的区别"伛偻"和"佝偻"在字形上极其相似,不仔细看都分辨不出来,但这两个字的用法和意义是不同的伛偻 (yǔ lǚ):主要用于形容人的体态,特别是指老年人因年老体衰而导致的脊背弯曲,即驼背。也可以用于形容恭敬的样子,如弯腰鞠躬。在古文中,"伛偻"常用来形容老年人弯腰驼背的形象。佝偻 (gōu lóu):主要指一种疾病,即佝偻病,又称软骨病。这是一种由于缺乏维生素D、钙、磷等导致的骨骼疾病,常见于婴幼儿,表现为骨骼畸形、发育迟缓等症状。佝偻病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脊背向前弯曲,形成驼背。主要区别在于:伛偻更多用来形容老年人因年老体衰而出现的驼背,或者表示恭敬、俯身的动作。佝偻则主要指佝偻病这种骨骼疾病,强调的是疾病本身以及由此导致的骨骼畸形。
在古诗词中宋代诗人.陆游《溪上作二首·其二》偻溪头白发翁,暮年心事一枝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伫立在溪头的腰背弯曲的老头,理当颐养天年,没有什么心事。《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怄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鲁迅 《三闲集·路》文艺家的眼光要超时代,所以到否虽不可知,也须先行拥篲清道,或者伛偻奉迎。总结:"伛偻"这两个字都起源于表示人曲背、弯腰的象形字,后来引申出相近的驼背、恭敬等含义,并组合成一个词组,成为古文中常见的形象词汇。以上就是我实习生僻字的分享,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