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操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带有强制性,引发学生反感。归根到底,是因为必须得早起,而现在的学生课业压力小,学校出于人性化管理,晚上不强制断电熄灯,学生放松自我要求,熬夜玩手机、电脑等,造成早上起不来。这种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多年来一直造成宿舍矛盾,因为一个宿舍里总有同学是自律意识强,作息规律的。
(二)有的学生热爱运动,通过踢球等球类运动、下午或晚上跑步,运动量已足够,不需要通过早操来增加运动量。
(三)早操对于多数学生的作息并无大的影响,学生依然熬夜,早操后容易上课时睡觉。低血糖者早操容易头晕。部分心脏、血压不正常者以及其他疾病患者,跑早操有一定隐患。而学校对学生只在入学时进行体检,如果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不了解又不报告的话,很容易出问题。
三、我支持跑步的原因:
(一)晨跑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大学生从高中来到大学,没了升学的压力,多数人放松了自我要求。有同学跟我说,真怕自己有一天也那样。早上没课的时候不起床,有的甚至能睡到早饭午饭一起吃。任辅导员怎么讲,想睡懒觉的也改不了。家长知道后意见很大,可是大学不是幼儿园,学生都已经成年,不可能再过于严苛的进行作息管理。比较理想化的想法是,为了要跑早操,学生就得早睡。跑完还可以吃早餐,一下就解决了晚睡、早上不起床、不吃早餐以及由于作息问题导致的宿舍矛盾、由于不吃早餐引发的身体健康等问题。我们专门开班会强调,督促同学们早睡早起吃早餐,宿舍里可以达成一致的作息时间。有的宿舍听从了建议,因为她们自己也觉得,睡得晚挺难受。然而,更多的人,则是晚上晚睡,早上早起跑步(走),上课补觉。这就直接违背了晨跑的初衷,导致晨跑成了鸡肋。这也是2014级晨跑时普遍存在的现象。
关于不吃早餐到底会不会形成胆结石的问题,答案有多种,但是多年来多数医生认为,不吃早餐的确影响身体健康。今年有个毕业生政审时了解到,自己体检查出有胆囊炎,非常担心被拒绝录用。得知不影响录用的刹那,控制不住一天的紧张情绪,在我面前就哭了。我问她,吃早餐吗?她说,不怎么吃。她对于这个突发状况后悔不已。今年多方渠道了解到不少学生考公务员卡在了体检这一关。这也是我作为辅导员,为什么希望学生养成早餐习惯的原因,真心希望他们在人生路上少一点挫折,多一些顺利,不要因为纵容自己而遗憾终生。
如今,由于诸多原因,晨跑已经从起初的隔天一次,变成了每周一次,各学院轮流进行,即使这样,我仍支持。因为这能影响一部分本来不爱运动的人,养成跑步、坚持运动的习惯。我和我的同学、同事就是真实的例子。我读本科时,学校要求跑步,我记得自己从来没请过假,那时候不是多喜欢跑步,只是学校要求而自己是个守纪律的人。不记得跑了几年,最后高年级不组织跑了。因为考研压力过大,我们就自己跑,要么去学校东面的果园,要么在操场晨读后跑步。至今仍然记得,寒冬季节里,我和同学绕着教学楼跑步的场景,当年我俩都如愿考上了研究生。同事本科毕业于烟台一所大学,上学时也是学校要求跑步,她如今仍坚持每天跑步。我的学生,以400多分考上南昌大学研究生的杨,给下一级学妹留的最深印象就是在操场跑圈,如今她在南昌,仍坚持跑步的习惯。
(二)跑步能锻炼意志,增强自信,增强毅力。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除了每周或每天坚持锻炼,天气对人也是个极大的考验。高温怕热,低温怕冷,都不愿锻炼。只有养成了习惯,在保证身体能承受的前提下,才能走出舒适的环境,不锻炼会觉得不舒服。上文提到的4人,也正是因跑步而养成毅力,在考研路上一直坚持不放弃,最终获得成功。
(三)跑步能增强体质。
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坚持跑步之后,感冒越来越少了,体质明显提升。近几年,肺结核有抬头迹象,熬夜、不锻炼、宿舍不通风,给肺结核的传染提供了极大方便。如果晨跑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健康的体质,即使有传染源,也不容易被传染。
(四)跑步能缓解心理压力。
心情不好,跑跑步,整个人就忘了烦恼,心情愉快起来。我多次指导学生采用此办法缓解心理压力,学生普遍反映确实有效。
(五)坚持跑步能扩大社交圈。
在与学生沟通中,了解到活跃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锻炼自己。不活跃的学生,多数明知自己需要锻炼,却固守在自己宿舍,很少与其他人交流。学校目前已经有了夜跑的社团,由学生自愿参加,学生参与进去,不断锻炼身体,还多认识了跑友,多了话题。大学操场对外开放,老校区的操场经常看到一群群的互相熟悉的人一起跑步,他们经常一起参加马拉松比赛。
(六)特色晨练不能替代早操
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学校允许参加特色晨练的学生请假不跑操,其中有,足球队、国旗队、广播站、军体拳、戏曲社等。很明显,并非所有的特色晨练都跟锻炼身体有关,当然不能替代早操。由于学校处于建设中,场地有限,每个学院每周只需要一天跑早操,特色晨练选在这一天,有故意逃避之嫌。集体跑操真正的健身作用不大,更多是帮助学生形成跑步的习惯,养成好的作息习惯,同时也是纪律性的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校园里守纪律,有集体观念,将来步入社会,才不会违法乱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的育人作用,不只在眼前的四年,更多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了解,虽然对于大学生跑步存在这样那样的声音,但是有部分学生有主动坚持跑步的习惯,且非常清楚跑步的好处。
四、如何改进
任何一项初衷好、为学生着想、实施多年的制度,不可能因为反对的声音多就取消。跑步受制约因素较少,非常容易实现,尤其在大学校园都有运动场。作为高校,育人之地,不会任由学生降低自我要求,对学生的健康不管不问。只是如何变让学生跑,为学生主动跑,是个亟须思考的问题。不与任何考评挂钩,就等于没有制约。定的标准过高,又会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一周一次的早操,有必要坚持,但需要健全制度,如果学生自己能养成好的作息习惯,才可以废除。另外,希望学校相关部门制定出更科学有效的办法及措施,引进社会力量,多一些奖励,少一些惩罚,来推广跑步这项运动,让更多的学生获益。
作者简介
山东财经大学 李霞
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异议,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
责任编辑:温旭
投稿邮箱:3155140778@qq.com。投稿请注明作者单位、姓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