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五年时,中央在全国下红头文件,“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这年李白二十七岁,他有当官的机会了,可是直到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才得到了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召见赏识,做了个供奉翰林的官,只是利用他敏捷的诗才,娱乐皇帝,纪实盛况向后人夸示。虽然并不大举足轻重,却深得皇帝宠信,引得不少同事羡慕,自然也引得不少人嫉恨。
有人可能会疑惑,从二十七岁到四十二岁有十五年时间,这十几年里李白做什么去了?是李白不想当官?还是他没有想过办法没有努力过?
都不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李白的诗作里我们就能发现他是想当官的,并且是想做大官。什么“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等等诗句就能看出。
而且李白也努力过,只是朝中无人,难呀!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嘛!在三十岁或者更早,李白就多次拜谒过本州裴长史,只是有小人说了坏话,没有受到待见。而后,李白又到了长安,结识宰相的公子张垍,也拜访过其他王公大臣,都没有得到推荐。三十五岁时,李白又一次西游,遇到皇帝打猎,急忙乘机献上迎合唐玄宗当时心理的《大猎赋》,后又结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还结识了贺知章,并得到贺的赏识,可是,直等到四十二岁时,才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和极力举荐,玄宗皇帝看了他的诗作,这才接见了他,不过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这殊荣恐怕一时间没有第二个人了。一番攀谈下来,玄宗大为赞赏,李白这才当了官,即供奉翰林。
可是,在当官不久,第二年,李白就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天天喝得醉醺醺的,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老大来叫都爱搭不理的,让写文章,也经常乘醉而做,字究竟写得好不好别人看不看得懂,这就不知道了,后来慢慢地,老大就疏远了他。
看李白的一生,当公务员的时间在他六十多年的生涯中实在是太短了,后来更因为站错了队而被流放,还好遇到大赦才重获自由。
笔者之所以为李白之所以做公务员做得不爽的根源之一在于他自身的情商,是因为我们看李白的一生六十来年里,从长成之后就开始穷游天下了,这就养成了他豪放自由,也算放荡不羁的性格,而游山玩水了二十多年,才做了公务员,但很快就不想干了,一个人自由惯了,一旦有了朝堂礼法的束缚,很快会不喜欢,会厌倦,这是很正常的。
再看李白一生结交的好朋友,莫不以文人居多,如孟浩然、贺知章、杜甫等等,多是性情中人,和这些人交往,越真心越好,情谊越深厚,而官场则完全不同,甚至相反,表面一团和气,背后却有可能捅刀子,而且李白还有自古文人的通病,即恃才傲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情的另一面就是不太会与人打交道,自然更不会巴结人,后来公务员做得不开心了,老大来请都不理不睬,写篇文章还曾让高力士替他脱靴,这换谁都会生气呀,当时老大还十分宠信高力士这类人,也就是宦官,这让老大玄宗皇帝后来疏远他是很自然的事儿了,也就是玄宗皇帝,换个历朝某个小心眼的老大,就冲叫你不来这点,都不知死多少回了,抗旨不尊,欺君呀简直。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想成事儿,情商的确也很重要,像李白这样的大名人也不例外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