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对“互联网+”的理解越深,衍生出的解读文章也就越多,解读的越多也就让“互联网+”有更多的内涵,也就让传统企业越来越难以深入理解。
本来解读应该是化繁为简的过程,事实上所有行业都想接着这股风给自己一个包装,就使得现状变成“全民互联网+”,似乎一夜间全行业都实现了“互联网+”,或者不谈“互联网+”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节奏了。
充斥的各种解读甚至有些是曲解与片面的,甚至在认识与理解方面是以偏概全的,没有整体观的解读构成了各种“‘互联网+’悖论”,让读者陷入一种似是而非的认知。
悖论一:“互联网+”是下一个风口
风口论一直都有,风口论的风靡却是从雷布斯开始的,几年前小米就已经成为雷军口中那头风口上幸福的猪,自此开始人人大谈风口。什么是风口呢?大众普遍认为哪个行业火热起来了就是风口,譬如在线教育、移动医疗、P2P网贷、智能硬件、创业服务、新三板等等,这些都被看作是风口。一般的理解是风口必须有风,行业趋势与资本趋势一起则大风飞扬,自然就会风生水起,创业者进入大风之中,则更有机会在风口上飞起来。追逐风口论的人们只看到了风口,没看到同样进入风口人,人越多则风越大,人借风势,风借人势,风最大的时候也是人最多之时,后入者还能爬到风口?即使风口出现了,那么多的人都能飞起来吗?因此风口只是少数人的风口,大部分人成了风势的贡献者。
悖论二:“互联网+”就是互联网思维
过去的3年,互联网思维充斥着整个互联网,从大佬到学生都会讲几句互联网思维。同时,互联网思维也是各大培训机构的赚钱利器,互联网思维+营销案例是各种大讲堂的标配,动辄几万开讲互联网思维包装的成功学尤其受传统企业管理者的大爱。互联网思维火热以后,真正的受益者不是哪个传统企业具备了互联网思维做得更好,而是那些大行其道的各种培训。我经常跟朋友说,互联网思维是传统的营销与管理理论在互联网上不适用而不得不变更的思维,譬如用户思维就是顾客至上,产品思维就是质量为王,互联网思维中的很多内容都能在传统企业经营管理逻辑中看到。
悖论三:“互联网+”就是生态战略
有投资人说过,工具型公司值十亿,平台型公司值百亿,生态型公司值千亿。从此以后,生态是当前所有互联网企业都愿意为自己的贴的标签。投资机构眼中的生态是从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的角度来看的,更多的是站在资本层面上说的。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做生态,也不是所有公司能做的了生态的。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在发展的初步要做的是站队,即加入某个生态,只要在生态之中才能更了解生态,也能在具体运作中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当你做到足够好的时候,还可以从所在的生态中建立自己的生态。
悖论四:“互联网+”就是营销互联网化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大概需要几个阶段,一是信息互联网化,二是营销互联网化,三是供应互联网化,四是管理运营互联网化。营销互联网化也就是包括网络推广与网络营销,企业所做的百度推广、入驻电商平台及行业网站、自搭电商平台等,都是营销互联网化。传统企业做电商的案例非常多,衣食住行之类的电商有很多,譬如旅馆借助携程网,譬如服装借助微博做营销等等。互联网平台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传统企业在互联网卖东西的需求,因为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自己做很多相同的事。
对传统企业而言,实现营销的互联网化已经非常大的进步。而更深的互联网化则是渠道的互联网化,供应链等互联网化,目前大部分在做电商的传统企业都做不到这一点。同时,单是营销的互联网化了,供应、管理等没有实现,就如木桶上的短板,整体的效能并不会太高。“互联网+”最终要做的是企业以及行业的全面互联网化,则需要传统企业在以上所述四个阶段都实现互联网化,这也是最终的全行业升级转型。
悖论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对事物认知的不够全面形成的,“互联网+”的悖论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解读。其实多一些解读没有什么,怕的是这些解读让我们走进误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