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之死:临终写四字,医学宣布死亡10天才公布死讯,遗体荼毗

南怀瑾之死:临终写四字,医学宣布死亡10天才公布死讯,遗体荼毗

南怀瑾点头写下了两个字:“明白”。从本质上来说,他进医院并非为了接受治疗,而是为了减轻弟子们的压力。对于他来说,复杂且有创的治疗并不是他所需要的。他的病情他自己清楚,他更希望保持自己一贯的从容与尊严。

消息传开后,南怀瑾的弟子们纷纷从各地赶来探望,纷纷看到他安静的神情,内心充满了不舍。在他住院期间,南怀瑾为弟子们写下了两个字:“平凡”,这也成为了他留下的遗墨。这一刻,他似乎早已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9月15日,南怀瑾的次子南小舜和四子南国熙再次来到上海探望父亲。六天前,他们曾因父亲病重而特意从外地赶来看望他,而此时南怀瑾住院,他们再次放下手中的工作赶来。看着两人风尘仆仆地来到病床前,南怀瑾心中感到既欣慰又痛惜。他看着儿子们急切的眼神,内心泛起深深的愧疚,突然说:“孩子们,我对不起你们。”

这句话让南小舜和南国熙的眼泪夺眶而出,他们的泪水也让在场的弟子们感动不已。弟子们知道,南怀瑾为公忘私,几十年来一直未能陪伴家人,甚至连母亲临终时他都未能尽到孝道。1947年,他和双亲最后一次见面,之后再也没能见上母亲一面。母亲王翠凤直到1990年才去世,享年100岁,而南怀瑾自1947年之后,再未见过母亲。

对于母亲如此,南怀瑾对妻子、对孩子们也同样是如此。1949年,南怀瑾离开大陆赴台湾时,长子南宋钏才14岁,次子南小舜则刚刚12岁。此后,他几乎没有机会陪伴孩子们成长。南怀瑾在台湾与第二任妻子杨向薇结婚并育有子女后,投入到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鲜少照顾家庭。妻子杨向薇几乎承担了家中所有责任。

渐渐地,由于长期无法生活在一起,加上南怀瑾始终秉持“视家人为天下人,视天下人为亲人”的理念,他和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南怀瑾的儿子们在父亲创办的学堂上学时,每次用餐都需缴费,而他们每次来见父亲,也无法与父亲同住,只能自己支付房租。在南怀瑾看来,这一切的做法其实是为了“助道”子女。他的次子南小舜多年后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深感感激,并表示:“能与南老师结上子女的亲,毕竟是有些华严因缘,本来就是万缘不缠一身轻的,这样的对待,就是一种助道的方式,让我充满感激之情。”

在那一刻,南小舜含泪对父亲说:“爸,不要这样说,都过去了,都过去了,不要再说了。”这些年来,南小舜和南国熙心里始终认为,弟子们与父亲关系更亲近。但在弟子们眼里,南怀瑾的疏远并非不爱,而是他对世人的深厚情感。就像许多人天生为自己而活,而有些人则注定为天下苍生而活,南怀瑾显然属于后者。

当南怀瑾去世后,南小舜才意识到,父亲一生奉献、布施,从不为自己活,他的每一份坚持和执着,最终都是为了众生。在这过程中,南怀瑾的弟子刘雨虹深知他晚年“舍命”的一面。她说:“他九十多岁时,眼睛几乎看不见,常常让我读稿子给他听,他通过这种方式校对。即使在身体极为难受时,他也会坚持讲课,表现得无所畏惧,仿佛生命已经超越了身体的界限。”

南怀瑾的去世后,关于他死后的种种,确实引发了不少质疑。有人认为他去世的过程过于离奇,疑问不断。无论是关于南怀瑾“入定”的说法,还是他遗体未变化的描述,都让人心生疑问。甚至对他火葬后出现舍利子的现象,也让一些人质疑。虽然如此,南怀瑾的精神和教义,仍然在他的弟子们心中生生不息。

南怀瑾曾自谦一生“无所成”,然而他的遗墨和楹联却深刻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他曾创作过一副楹联,与弟子们边聊边作:“回首依依,酒绿灯红,歌舞繁华,大梦场中谁识我;到此歇歇,风清月白,梵呗空灵,高峰顶上唤迷徒。”这些文字,带着他一生的智慧与从容,也成了他留给世界的珍贵遗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文章

懂球帝究竟是如何失去“懂球帝”的?
365正规官网

懂球帝究竟是如何失去“懂球帝”的?

⌛ 09-16 ⚠️ 5449
特种影像设备提供商:飞猫索道摄像系统(蜘蛛眼)
若再次执教中国男足 如何才能进世界杯:米卢发言让网友唏嘘